咖啡酸好嗎?咖啡酸味的成因&6種咖啡酸性物質介紹

你是否曾在喝咖啡時,感受到咖啡中的酸味呢?

很多人習慣喝苦澀味明顯的咖啡之後,誤以為咖啡只有單一風味,因而認為咖啡酸味是不正常的狀況。

事實上,咖啡的風味表現相當多元,酸、甜、苦、澀都有,甚至有些豆子會有花香、堅果香與酒香。

究竟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咖啡風味?咖啡酸味形成的原因是什麼?

本文將一一解答,帶你認識咖啡酸質,與其他常見的風味表達方式。


為什麼咖啡喝起來會酸?先認識咖啡酸味的來源

咖啡豆中的「有機酸」是咖啡酸味的根源,這些酸性物質的組成會隨品種、土壤條件及生長環境而不同。

有機酸包含蘋果酸、檸檬酸、酒石酸等;綠原酸則在烘焙過程中會逐漸分解成小分子有機酸(如:奎寧酸、咖啡酸),最終轉化成我們品嚐到的風味。

 

另外,咖啡專家為了區分酸味的優劣,以及讓抽象的酸味具體化,因此以「酸質」去描述酸味帶給人的感受。

優異的酸質入口後是令人愉悅的清爽滋味,甚至會回甘,而不是強烈、尖銳的刺激感,也不應帶有腐敗或臭酸的滋味。

 

綜合來說,有機酸是形成「酸質」的化學基礎,「酸質」則是感官層面的描述。以下簡單舉例:

* 檸檬酸(Citric acid)→ 酸質常被描述為「檸檬般的酸味」。

* 蘋果酸(Malic acid)→ 酸質常被描述為「青蘋果般的酸味」。


常見的 6 種咖啡酸性物質

清楚了解咖啡酸味的來源之後,以下針對咖啡豆中常見的酸性物質做進一步介紹:

1. 蘋果酸(Malic acid)

蘋果酸存在於蘋果、葡萄、梅子等水果之中,是蘋果汁酸甜味的主要來源,常被聯想成青蘋果的滋味。

熟度越低的果實,蘋果酸的含量通常越高,當果實逐漸成熟後,會轉化成糖分或其他物質。

另外,蘋果酸不耐高溫,在淺焙階段的含量最高,呈現出明亮的果酸。

2. 檸檬酸(Citric acid)

檸檬酸普遍存在於柑橘類水果中,包含檸檬、萊姆、百香果等,有助於增加咖啡的柑橘香氣。未成熟果實的檸檬酸含量通常較高。
檸檬酸同樣不耐高溫,淺焙階段的含量最高,隨著烘焙程度越深,含量逐漸下降。

3. 酒石酸(Tartaric acid)

酒石酸能帶來類似葡萄的酸澀感,常見於葡萄、莓果等水果,是葡萄酒中的重要有機酸。

在咖啡中含量相對稀少,風味多在尾韻表現得較明顯。

另外,酒石酸較耐高溫,通常達中焙程度後,含量才會開始降低。

4. 乙酸(Acetic acid)

乙酸的俗名為「醋酸」,為咖啡帶來類似食醋的酸感。由於乙酸的刺激性比較高,當含量過多便容易令人感到不舒服;

但若適量存在,則有助於提升整體酸質的活潑感與層次,特別是在經特殊發酵處理的咖啡中,常見其正面風味貢獻。

5. 綠原酸(Chlorogenic Acid)

綠原酸是咖啡豆中含量最豐富的酚酸之一,帶有輕微的收斂感,酸味本身不突出。

它不耐高溫:淺烘焙時保留較多;烘焙加深後分解為奎寧酸、咖啡酸等,使綠原酸含量明顯下降。

整體而言,深烘焙時酸與澀通常減弱,而苦韻更為突出。

值得一提的是,羅布斯塔比起阿拉比卡對環境的耐受度較高,其中一個原因在於其綠原酸含量豐富,能有效協助抵禦紫外線傷害與病蟲侵襲。

總之,烘焙程度越深,綠原酸的含量越低。

6. 奎寧酸(Quinic acid)

奎寧酸多由綠原酸在烘焙過程中分解而來,通常在中度到中深度烘焙階段上升較為明顯,含量過高會帶來尖銳的酸感與明顯乾澀,使口感不適。

影響咖啡酸味表現的 6 大原因

酸質表現與品種、產地、處理法及沖煮方式皆有關聯,是否被妥善保留、提升或掩蓋皆是影響酸度的重要關鍵。

以下介紹 6 個影響原因:

1. 品種

咖啡品種是風味表現的基底,不同基因所含的有機酸比例不一樣,會直接影響咖啡酸味給人的感受與風味細節。

大方向來說,因羅布斯塔本身的糖分低,且綠原酸含量高於阿拉比卡,導致苦味與澀感較明顯;

阿拉比卡則是糖分高、綠原酸含量低,以及檸檬酸、蘋果酸等有機酸含量高,通常帶有令人愉悅的酸質表現。

然而,品種所造成的酸度差異並非絕對值,仍會受到其他因素的交互影響。例如耶加雪菲的阿拉比卡展現出極具層次與活潑感的酸質,

但某些低海拔地區種植的阿拉比卡豆,其酸感則相對內斂或平實。

 

【延伸閱讀】:咖啡豆種類有哪些?一篇看懂品種、產地、處理法差異

2. 產地

產地關乎到當地的風土狀況,包含土壤、地形、氣候、緯度等,皆會影響咖啡酸味與整體風味的表現。

由於風土不同,造成每個國家生產的咖啡豆風味各異,甚至是同個國家、不同地區就會有截然不同的特色。

以海拔舉例,高海拔地區因氣溫較低,咖啡果實熟成速度慢,能延長有機酸與芳香物質的累積過程,產生的酸質會更加明亮、細緻、有層次;

反觀低海拔地區因溫度較高,咖啡果實熟成速度快,部分風味物質累積時間較短,酸質表現可能較為平淡,整體風味也傾向單一化。


【延伸閱讀】:【2025咖啡豆推薦】10款豆子介紹&3大選豆技巧

3. 採收成熟度

咖啡果實的成熟度高,酸質、甜感及各項風味表現會比較豐富與均衡,即使有酸味也不會太刺激;

若果實成熟度不足,可能導致酸質表現尖銳且失衡,整體口感缺乏甜感與圓潤度。

4. 處理法

處理法是影響風味表現的重要環節。不同的處理程序會造成咖啡豆的發酵條件改變,進而影響最終的風味與口感。

以較常見的日曬、水洗蜜處理厭氧發酵處理法說明:

 

* 日曬:完整的咖啡果實直接進行日曬乾燥,咖啡豆會在過程中與果皮、果肉與果膠長時間接觸並發酵,形成濃郁的花果香氣與高甜感,酸質柔和,口感厚實飽滿。

* 水洗:咖啡果實去除果皮、果肉後,泡入水中進行發酵、分解果膠,最終以清水將雜質洗淨並乾燥脫殼。由於果皮、果肉與部分果膠等甜味來源已在初期去除,造就水洗豆的甜感相對內斂,但酸質更為明亮清晰,整體口感乾淨清爽。

* 蜜處理:去除果皮、果肉,果膠保留量則依照不同做法而有差異,接著以日曬進行乾燥與發酵,最終脫殼取生豆。根據果膠保留量不同,會呈現清爽或醇厚的口感。酸質表現介於水洗與日曬之間,常帶有柔和的果酸,整體風味多變且具個性。

* 厭氧發酵:將咖啡果實放在密閉容器內,接著透過人工注入或自然產生的二氧化碳排除瓶中氧氣,將內部變成低氧或無氧環境,提高乳酸菌、酵母菌等特定菌種的活性,進而分解糖分,產生乳酸、酒精等獨特的發酵風味物質。此處理法常帶來柔滑圓潤的乳酸感,使酸質表現更細膩滑順,甚至帶有奶油或優格般的質地。


【延伸閱讀】:12種咖啡處理法介紹!水洗、日曬、蜜處理、厭氧

5. 烘焙程度

烘焙程度越深,咖啡酸度越低;反之,烘焙程度越淺,咖啡酸質越清晰。

這是因為咖啡中的有機酸在加熱過程中逐漸被分解,尤其是檸檬酸、蘋果酸對熱較敏感,通常中焙豆的果酸含量就會大幅減少。

隨著烘焙程度繼續增加、溫度逐漸升高,咖啡豆會發生梅納反應與焦糖化反應,這些化學反應所產生的甜味與苦味會掩蓋酸味。

到了深焙階段,部分綠原酸分解成奎寧酸與其他衍生物,導致苦澀感增加,使咖啡酸味明顯下降。

6. 沖煮方式與參數

水溫、研磨粗細、萃取時間及手法會互相交錯影響,最終改變咖啡酸味的表現。

需要特別注意的是,不同的咖啡豆條件(如烘焙度與研磨粗細)都會影響最佳沖煮參數,

因此以下數值僅為一般常見狀況與平均範圍:

 

1. 水溫高低:水溫過低(如 <85°C)可能導致萃取不足,有機酸釋出,但其他風味物質含量不足,造成咖啡喝起來的口感單薄、酸質尖銳。水溫過高(如 >96°C)容易過度萃取,甚至帶有刺激感或苦澀尾韻。

2. 沖煮時間:沖煮時間過短時,有機酸會優先被萃取出來,而其他如甜感、醇厚等風味尚未充分釋出,導致整體風味失衡,咖啡酸度特別突出。手沖的完整萃取時間建議為 2~3 分鐘,義式機器則為 20~30 秒。

3. 研磨粗細:研磨顆粒越粗,水與咖啡粉的接觸面積越小,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充分萃取風味物質。若萃取不足,可能導致風味失衡,讓酸味過於明顯、口感單薄。而研磨過細則容易因萃取過度,使苦澀感上升。

4. 手沖注水技巧:若注水集中在前段,較容易萃取出前段的風味,包含咖啡酸味與果香。

 

【延伸閱讀】:濾掛咖啡怎麼泡?5步驟解析&優缺點分析

除了酸質,咖啡還有哪些風味表達方式?

根據精品咖啡協會(SCA)訂定的杯測評分項目,包含酸質在內共有 11 種,

以下篩選出與風味表達有關的專業用語做介紹:

香氣(Fragrance/Aroma)

香氣根據不同狀態分成乾香氣(Fragrance)與濕香氣(Aroma):

* 乾香氣:咖啡豆研磨完成後的乾燥香氣。

* 濕香氣:咖啡粉接觸水後的濕潤香氣。

風味(Flavor)

咖啡入口時,感受停留在口腔與鼻腔內散發的風味,可能同時包含多種感受,像是水果、花香、堅果、香料等調性。

通常風味表現卓越的咖啡豆會同時擁有良好的層次感、清晰度與平衡感。

尾韻(Aftertaste)

啜飲之後,感受口腔與鼻腔內留存的風味與香氣。優秀的尾韻應為悠長且細膩,有令人愉悅的回甘體驗,且沒有苦澀味與雜味,有助於提升咖啡風味的深度。

甜感(Sweetness)

咖啡的甜感常以「焦糖、蜂蜜、巧克力」等風味意象來形容。

這種描述方式不代表咖啡真的含有這些成分,而是透過類似的風味意象,幫助我們更直觀地理解與表達抽象的感受。

醇厚度(Body)

咖啡在口中感受到的質地與觸感。高醇厚度代表有濃稠、飽滿的感覺,讓人感覺整個口腔被液體包裹著;

低醇厚度則是相反的感受,質地輕盈、清爽、存在感低。

以牛奶與茶舉例,牛奶入口後的口感厚重、有絲綢感,貼近高醇厚度的感官表現;

茶則是清爽、無負擔,適合用低醇厚度形容。

平衡性(Balance)

評估咖啡風味時,需觀察尾韻、酸質、甜感與醇厚度之間的協調性。

若其中某種風味過於突出或薄弱,都可能破壞整體的和諧感,使風味顯得失衡與突兀,進而影響平衡性。

乾淨度(Clean Cup)

用來判斷咖啡是否有雜味與異味的標準。高乾淨度的咖啡,風味表現清晰,能夠清楚感受到酸質、甜感與尾韻等特色;

反之,低乾淨度的咖啡,容易有混濁感、雜味或模糊不清的風味。

 

【延伸閱讀】:精品咖啡是什麼?2025定義、評分標準與挑選指南一覽

咖啡酸味的常見問題

如何判斷正常的咖啡酸味與臭酸的差別?

正常的咖啡酸味是來自咖啡豆內的天然有機酸,嚐起來是類似水果般的酸甜感與香氣,口感清爽、明亮,沒有令人不舒服的刺激感。

臭酸味通常是發生在瑕疵豆、處理不當或保存有問題,沖煮出來的咖啡會伴隨著酸敗氣味,入口之後有發酵過度或腐敗的感覺。

若沖煮前就發現咖啡豆表面有異常斑點或黏稠油脂,甚至聞起來有異味,很有可能是已經壞掉,不建議繼續沖泡。

 

【延伸閱讀】:咖啡豆保存的正確方式!4招延長濃醇風味

怎樣的「咖啡酸」是有品質的表現?

有品質的酸質要能感受得到水果風味,如清爽的柑橘、活潑的梅果等,還必須清晰明亮,喝起來乾淨、沒異味,甚至會回甘,整體層次豐富不單薄,令人想一喝再喝。

不僅如此,酸味要與其他味道互相取得巧妙的平衡,過於突出或薄弱都會使風味變得突兀。

選擇高穩定性的 1Zpresso 手搖磨豆機,品嚐細緻的咖啡酸味!

高品質的酸質是豐富咖啡風味的關鍵要素之一,若想透過優秀的研磨工具維持或提升風味的表現力,推薦 1Zpresso 手搖磨豆機!

1Zpresso 為了還原咖啡的真實風味,在機身穩定性下足功夫,採用穩固的結構設計,避免研磨所產生的晃動,提升顆粒大小的一致性,進而強化萃取的穩定與均衡。

每一種機型皆搭載多段刻度調整功能,使用者可根據豆種、個人喜好及沖煮方式去自由調整,找到最合適的研磨設定。

若你擔心手搖磨豆機費時費力,1Zpresso ZP6-S 特仕版(手沖專用)配有省力的六芯大刀盤,力氣小的人也可以輕鬆研磨淺焙豆;

想要高效率研磨,以及同時滿足手沖與義式的沖煮需求,適合 K-Ultra;追求極其細緻的風味控制,XUltra 的研磨刻度

每小格僅 0.0125mm,共有超過 160 種風味選擇。更多的手搖磨豆機機型與配件,歡迎至官網選購。


【延伸閱讀】:手沖咖啡器具有哪些?新手必看7種入門工具推薦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