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種咖啡處理法介紹!水洗、日曬、蜜處理、厭氧
咖啡風味不僅受品種影響,從種植環境到處理過程都非常重要。其中,根據不同的咖啡處理法,咖啡豆會表現出各具魅力的風味與口感。
那麼,咖啡為什麼要經過處理?處理法之間有何差異?本篇文章將介紹 12 款咖啡處理法,並分享挑選秘訣,幫助咖啡愛好者了解其中的奧秘。
咖啡處理法是什麼?處理法對咖啡風味的影響
咖啡豆是包裹在咖啡果實內的種子,其結構由外到內大致為果皮、果肉、果膠、羊皮層、銀皮與種子。為了方便運送與保存,必須將外層組織去除並進行乾燥,避免短期內造成腐爛與發霉。
既然咖啡果實需要經過處理,那「咖啡處理法」的流程是如何進行呢?
咖啡果實採收後,去除果皮、果肉、果膠、羊皮層與銀皮等外層組織,再乾燥至約 10~12% 含水率,最終獲得咖啡生豆。這一套流程即為「咖啡處理法」,常簡稱「處理法」。需要注意的是,處理法不包含烘焙過程。
咖啡果實經處理後,風味特徵會根據不同的處理法而有差異,可能是帶有濃郁的果香、突出的甜感及活潑的酸質等,甚至可以感受到更細節的變化,像是有茉莉花香、柑橘酸或巧克力調性等。可見咖啡處理法在塑造風味多樣性上扮演關鍵角色。
根據不同的咖啡處理法手法,可大致分為「日曬、水洗、蜜處理、厭氧處理」共四大類,依細節差異又可進一步細分為多種形態。接下來帶你進一步了解各種處理法的製程與風味特色。
【延伸閱讀】:咖啡豆種類有哪些?一篇看懂品種、產地、處理法差異
咖啡處理法 1:日曬法(Natural Process/Dry Process)
日曬法又可稱為自然乾燥法,是相當古老的一種咖啡處理法。
它的流程是將咖啡果實直接曝曬在陽光下,直到足夠乾燥才會進入脫殼程序,因此非常依賴氣候條件,適合在日照充足且乾燥的地區進行。日曬法的優勢在於成本較低,只需開闊的空間與充足的陽光即可完成。然而,高度依賴天氣狀況的特性,以及乾燥過程中容易混入雜質,導致風味穩定性相對較低。
* 處理過程
1. 將完整的咖啡果實平鋪在地上或棚架上曝曬 2~4 週不等。其中,高架床能夠避免混入地面的雜質,以及增加空氣對流,因此被認為是更優質的日曬方式。
2. 過程中需頻繁翻動咖啡果實,避免乾燥不均勻造成發霉。
3. 果實內部的水分降至 10~12% 即完成,接著去除已經曬乾的果皮、果肉與果膠,最後再脫殼。
* 風味
曝曬過程中,咖啡豆會慢慢吸收果皮、果肉與果膠的風味,使豆子獲得濃郁的果香、較高的甜度,以及柔和的酸味與苦味,整體的味道飽滿、口感醇厚。
咖啡處理法 2:酒香日曬法(Extended Fermentation Natural Process)
雖名為「酒香」,但處理過程中未添加酒精,而是透過延長發酵時長,使咖啡豆獲得日曬法的豐富層次,以及甜感明顯的紅酒調性。
不過,酒香日曬法因處理時間長、管理難度高,通常較難大量生產。
* 處理過程
1. 僅使用完全熟成、高糖分的咖啡果實,進行至少 20 天以上的曝曬,有助於風味發展得更好。
2. 部分手法將咖啡果實靜置在半密閉空間,透過提升濕度與溫度,促使果香與酒香產生。
3. 完成乾燥後,去除果皮、果肉與果膠,最後脫殼。
* 風味
甜感比日曬豆更突出,帶有複雜的果汁感與紅酒發酵的風味,酸度相對較低,整體層次感豐富。
咖啡處理法 3:去果皮日曬法(Pulped Natural Process)
去果皮日曬法首創於巴西業者,結合日曬與水洗的處理手法,同時保留日曬的甜感、醇厚度,以及水洗的純淨口感,形成一種獨有的風味。雖然去果皮自然處理法與蜜處理法在乾燥過程中都會保留果膠層,但去果皮自然法通常僅涉及極少的發酵,並多見於大規模的巴西咖啡生產。
而相較之下,蜜處理法(尤其是在中美洲)則更重視發酵控制與果膠殘留的比例,這類處理通常由較小型、專注品質的莊園執行。
* 處理過程
1. 先用機器去除果皮與果肉。此步驟與水洗法初期的去果皮程序相同。
2. 將帶有果膠的咖啡豆進行日曬。
3. 直至目標含水率後便可去除剩餘的果膠,最後再脫殼。
* 風味
風味介於日曬與水洗之間,擁有日曬豆的甜感與醇厚度,但果香與發酵風味較內斂;同時有水洗豆的純淨度與明亮酸質,整體風味平衡。
咖啡處理法 4:水洗法(Washed Process)
水洗法是在 18~19 世紀從中南美洲的咖啡生產國發展而來,並逐漸系統化應用。水洗法適用於各式各樣的氣候條件,突破因天氣條件所造成的限制,且有利於提升風味穩定度。隨著咖啡工業化後,水洗法被廣泛使用並持續優化,因而成為許多精品咖啡採用的咖啡處理法。
與日曬法相比,雖然水洗法的處理效率較高,卻需要投入較多的資金用於添購設備、設備維護及廢物處理等,使得成本與售價較高。
* 處理過程
1. 先去除咖啡果實的果皮、果肉與部分果膠。
2. 帶有部分果膠的咖啡豆會浸泡在水槽中進行發酵,通常是 12~72 小時不等,會根據當地的操作方式而略有差異。
3. 發酵完成後去除果膠層,最後花費 1~2 週使其乾燥並脫殼。
* 風味
水洗豆因處理過程較為縝密,因此不容易混入雜質,風味穩定度較高。其擁有明亮、豐富的酸質,口感乾淨、清爽。
咖啡處理法 5:半水洗法/濕剝法(Wet Hulling)
半水洗法,又稱「濕剝法」或「濕刨法」,是印尼特有的咖啡處理方式,特別盛行於蘇門答臘地區。此法為因應當地濕熱氣候而設計,藉由在豆子仍含高水分時脫殼,再加速乾燥過程,以降低發霉風險。半水洗法賦予咖啡低酸、濃厚的木質、泥土調性,風味極具辨識度。
印尼具代表性的曼特寧咖啡,多半便是採用這種處理方式,其獨特風味與此密不可分。
* 處理過程
1. 首先去除咖啡果實的果皮與果肉。
2. 帶有果膠的咖啡豆會進行初步乾燥,通常只會持續 1~2 天,此時的含水量大概還有 25~50%。
3. 在咖啡豆依舊濕潤的情況下去殼,使生豆完整露出來。此步驟是使半水洗豆具辨識度的關鍵之一。
4. 生豆進行二次乾燥,直至含水量降到 10~12% 即完成。
* 風味
濕剝處理的咖啡通常呈現較低調的酸質與厚重的口感。 風味上常被形容為帶有泥土、香草或木質調性。甜感的表現則會因產地與烘焙程度而有所不同。
咖啡處理法 6:肯亞式水洗法(Kenyan Washed Process / Double Fermentation)
肯亞式水洗法是當地廣泛使用的處理方式,特色為兩次水中發酵與清洗,整體發酵與水洗階段可長達72小時以上,因此又稱為「雙重發酵法」。
此處理有助於展現咖啡的明亮酸質與層次豐富的果香。
* 處理過程
1. 去除果皮之後,浸泡在水槽中約 24 小時,進行第一次發酵。
2. 第一次發酵結束後,以清水將咖啡豆清洗一遍。
3. 再次放入水槽內進行第二次水洗發酵,時長大約是 18~24 小時。
4. 結束後再次清洗,並進行乾燥脫殼。
* 風味
與一般水洗豆相比,肯亞式水洗豆具有更加活潑的酸質值與飽滿的甜感,尾韻帶有茶感與花香,整體的層次清晰,口感非常乾淨。
咖啡處理法 7:蜜處理法(Honey Process)
蜜處理不是添加蜂蜜,而是指如蜂蜜般黏稠的果膠。
蜜處理的特色在於透過機器精準控制保留在咖啡豆上的果膠量,依照不同的果膠量可分為「黑蜜、紅蜜、黃蜜、白蜜」,風味也有所差異。
* 處理過程
1. 藉由機器去除果皮與果肉,並透過設定控制果膠的保留量。
2. 帶有果膠的咖啡豆普遍需經過 1~2 週的時間乾燥,但是果膠越多,所需的乾燥時間越長,處理難度與風險也越高。
3. 最後去除果膠並脫殼。
* 風味
-黑蜜:保留約 75~100% 果膠,擁有高甜度、濃郁果香與平衡的酸質,接近日曬豆的風味。
-紅蜜:約保留 50% 的果膠,有明顯的甜感與多樣的水果風味,酸度適中。
-黃蜜:約保留 25% 的果膠,口感較明亮、乾淨,帶有細緻的甜味與活潑的酸質。
-白蜜:約保留 10% 的果膠,口感最清爽、輕盈,帶有一點點的圓潤甜感,接近水洗豆的風味。
** 蜜處理法中果膠的保留比例並無統一標準,且會受到發酵時間、溫度等因素影響,進而改變咖啡豆的顏色。不同產區或莊園會依自身做法定義黑蜜、紅蜜、黃蜜等分類,因此處理名稱與實際風味之間可能存在落差。了解各地處理背景與產地脈絡,有助於更準確預期咖啡風味。
咖啡處理法 8:百香蜜處理法(Extended Fermentation Honey Process)
百香蜜處理是近年興起的蜜處理型態,是以黑蜜為基礎,延長發酵的時間,藉此賦予咖啡豆更多的甜味與熱帶水果風味。由於乾燥的時間拉得較長,容易過度發酵或受到污染,因此風險較高,需要投入大量人力進行管理,使得成本較高。
需要注意的是,百香蜜處理法是新興手法,目前沒有統一的規範,因此即使同為百香蜜處理法,但不同的產區可能會存在些微差異,造成風味有所不同。
* 處理過程
1. 保留 80% 以上的果膠進行發酵與乾燥,整個過程可達 3 週至 1 個月,確保風味物質有充分滲透至咖啡豆中。
2. 由於保留的果膠量較多,因此需要高頻率地翻動,確保有均勻乾燥,同時要仔細篩檢瑕疵豆。
3. 最後去除果膠並脫殼。
* 風味
擁有鮮明的熱帶水果風味,其中以百香果最為明顯,且帶有清爽的酒感,尾韻迷人。
咖啡處理法 9:葡萄乾蜜處理法(Raisin Honey Process)
葡萄乾蜜處理法是介於日曬法與蜜處理之間的新型手法,因其乾燥的模樣如同葡萄乾而得名。咖啡果實經乾燥呈現脫水的模樣後,再去皮進行蜜處理,整個過程會經過兩次不同的發酵。
近期相當有名的「哥斯大黎加 卡內特 音樂家系列」就是使用葡萄乾蜜處理法。
* 處理過程
1. 採摘完整熟成且高糖分的咖啡果實,在保有果皮、果肉與果膠的狀態直接進行乾燥,此為第一次發酵。
2. 當果實萎縮成葡萄乾狀後再去皮、去肉,以保留果膠的狀態進行二次發酵與乾燥,也就是蜜處理的階段。此時的果膠已經變得相當黏稠,而且糖分相當高。
3. 完成發酵後,最後去除果膠並脫殼。
* 風味
甜感很高,帶有濃郁的果香,酸質均衡,發酵風味明顯,尾韻帶有酒感,屬於醇厚度高的口感。
咖啡處理法 10:厭氧處理法(Anaerobic Fermentation)
厭氧處理法(Anaerobic Fermentation)是將咖啡果實置於密閉容器中,於低氧甚至無氧的環境下進行發酵。發酵期間,果實自身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逐漸取代容器內的氧氣,抑制部分微生物活動,並促進特定酵母與乳酸菌的生長,從而產生獨特風味表現。此處理法著重對溫度、濕度、氣體組成、pH 值等變數的精密控管,通常與日曬、蜜處理等後段處理方式結合,能夠創造出層次豐富、帶有果香、花香與酒香調性的咖啡。
此外,根據咖啡媒體《Sprudge》的報導指出,在較熱的環境進行厭氧發酵會獲得較濃郁的味道;反之,在低溫環境(8~10 °C)則會獲得更乾淨、活潑的酸度,其餘風味也會跟著提升。
* 處理過程
1. 將咖啡果實(可選擇是否去皮、去果肉)放進不銹鋼容器,阻隔空氣。
2. 依照做法不同,可選擇注入二氧化碳,或是靠果實排出二氧化碳將瓶內殘留的氧氣擠出去。
3. 根據不一樣的習慣,厭氧發酵可持續數小時至數天不等。
4. 完成後再依照日曬、水洗或蜜處理進行後續步驟。
* 風味
帶有柔和的酸質,果香與花香調性明顯,也有發酵的酒香味。
咖啡處理法 11:二氧化碳浸漬法(Carbonic Maceration)
二氧化碳浸漬法是源自於葡萄酒釀造的技術,咖啡師 Sasa Sestic 於 2015 年使用二氧化碳浸漬豆贏得世界咖啡師大賽的冠軍,使得此處理法聲名大噪。
二氧化碳浸漬法與厭氧處理法相似,不同之處在於二氧化碳浸漬法對無氧環境的掌控更為嚴謹,通常會直接在密封容器內注入二氧化碳,確保完全無氧。
* 處理過程
1. 將咖啡果實放進不鏽鋼密封容器內。
2. 注入二氧化碳,將氧氣完全排出,確保無氧環境。
3. 發酵時間通常是 24~72 小時,完成後再依照日曬、水洗或蜜處理進行後續步驟。
* 風味
無氧環境使糖分的分解速度變慢,還會促使新的酸類與芳香物質生產,除了有濃郁奔放的酒香與果香,還帶有獨特的肉桂香、奶香、乳酪香等風味。
咖啡處理法 12:乳酸發酵處理法(Lactic Fermentation)
乳酸發酵處理法是透過精準控制各項參數,刻意塑造有利於乳酸菌生長的環境,同時抑制其他微生物的活動。在無氧狀況下,乳酸菌會將糖分轉化為乳酸,進而改變酸質的表現,並產生果香、花香與甜感等風味特徵,使整體風味更有層次。
目前常見的操作方式有兩種:其一是加入 2~3% 的鹽水,此濃度有助於咖啡本身的乳酸菌生長與穩定發酵;其二是使用特定的菌株,使咖啡豆擁有特定風味,具有獨特性。整個過程需密切監控溫度與 pH 值,以利於精準控制發酵過程,確保品質穩定。
* 處理過程
1. 可選擇使用完整的咖啡果實或去皮版本,放入發酵罐中,並依照習慣加入鹽水或特定菌種。
2. 發酵過程中嚴格控管多項數值,如:溫度、糖度、pH 值等。
3. 發酵完成後,會先清洗再進行乾燥。
* 風味
帶有圓潤的乳酸口感,甜味提升,帶有淡雅的酒香與發酵香氣,也會有莓果、柑橘、茉莉花等香味。
依風味偏好選擇適合的咖啡處理法
每一種咖啡處理法有獨特的風味特色,沒有優劣之分,只有喜好差異。如果不知道該如何挑選,可以參考以下提供的配對建議,並先從較基礎的日曬或水洗開始嘗試,再依風味偏好逐步探索其他處理法。
* 喜歡清爽口感、活潑酸質 → 水洗、肯亞式水洗
* 喜歡甜感明顯、果香濃郁 → 日曬、酒香日曬、蜜處理、百香蜜處理、葡萄乾蜜處理
* 喜歡同時有水洗與日曬的風味 → 去果皮日曬法
* 喜歡酒香或特殊調性 → 半水洗、百香蜜處理、葡萄乾蜜處理、厭氧系列
【延伸閱讀】:【2025咖啡豆推薦】10款豆子介紹&3大選豆技巧
咖啡處理法的常見問題
咖啡處理法會影響售價嗎?
根據咖啡處理法所需要承擔的時間、成本與風險,咖啡豆的售價也會跟著有高低差異。
* 低成本:
若日曬法在陽光充足、濕度較低的地區進行,所需的設備少、風險低,總成本也跟著降低。
* 中成本:
水洗法需要大量的水資源與昂貴的處理設備,如:大型水槽、廢水處理系統等,還需要定期維護,因此成本較高。
* 高成本:
酒香日曬、去果皮日曬、蜜處理系列等新興處理法,通常伴隨著高風險,且有繁瑣的流程,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進行勞動或監控數值,還得投入相當專業的昂貴設備,甚至可能需要進行研究。種種因素都會直接反映在成本與售價上。
哪一種處理法風味最穩定?
一般來說,水洗法被認為是品質與風味相對穩定的咖啡處理法。
水洗法在處理初期就會去除果皮、果肉與部分果膠,這些組織原本會影響風味表徵,去除後可大幅降低發酵不當的風險;而且在發酵過程中,時間、溫度、微生物種類皆可控制,與其他處理法相比,生產者對於過程的掌握度更高,有助於品質控管,使消費者獲得風味更加穩定的產品。
咖啡處理法會影響咖啡豆保存嗎?
會,因為每一種咖啡處理法對於咖啡豆結構有程度不一的影響,但更精確地說,處理法會影響賞味期限的變化速度。
舉例來說,日曬豆因保存了較多風味物質,豆子密度較低,使得風味較容易散失;水洗豆則是因為經過相對溫和的發酵過程,所以保留更完整的結構,密度更高,風味衰退的速度慢。
雖然處理法會略微影響賞味期,但保存方式更為關鍵。只要遵循正確的保存方式,避開陽光、空氣、高濕度與高溫度,並越快飲用變越能感受其魅力。
【延伸閱讀】:咖啡豆保存的正確方式!4招延長濃醇風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