蜜處理咖啡比較甜?8種風味介紹&與其他處理法的差異

為了展現更豐富的風味層次,咖啡處理法經過不斷進步與優化,產生出各式各樣的型態,其中「蜜處理」指的是去除果皮、果肉,並依照果膠保留量而有風味差異。若是還不了解蜜處理的特色,本文將帶你認識蜜處理的處理過程、風味與優缺點,以及分享蜜處理的變化型態,並與其他處理法進行比較。


蜜處理是什麼?處理過程介紹


  

根據咖啡新聞網站《Daily Coffee News》的報導指出,蜜處理最早起源於哥斯大黎加。2008 年,當地發生大地震導致缺水,造成水洗法無法正常運行,為了解決這項危機,許多專業人士開始嘗試水洗法以外的方式,並研發出全新的蜜處理法。
不過,蜜處理比起水洗與日曬較為新穎,雖然已逐漸建立起通用的製程,但產區與處理廠仍會根據氣候與設備條件進行微調,因此具一定的彈性與多樣性。以下僅以大致流程介紹處理方式:


1. 密度篩選:將咖啡果實放進水槽中,透過密度差挑選出飽滿的果實。


2. 去除果皮、果肉與部分果膠:將品質優良的果實放進機器去除果皮與果肉,並透過機台設定決定果膠的保留量。


3. 乾燥階段:果膠的保留量越多,所需的日曬時間越長。乾燥方式與日曬法一樣,可平鋪在地上或棚架上,需定時翻動,確保均勻乾燥。


4. 脫殼:將乾燥發酵完成的咖啡豆用機器脫除羊皮層即完成。

 

 

蜜處理的風味光譜:白蜜、黃蜜、紅蜜、黑蜜

依照果膠的保留量多寡大致可分為「白蜜、黃蜜、紅蜜、黑蜜」,四者的風味差異像光譜,並非絕對值。以下進一步介紹各自的特色:

 

白蜜

保留量約 10% 的果膠,具有明亮酸質與柔和甜感,發酵氣息較輕,類似水洗豆的清爽口感。

 

黃蜜

保留約 25% 的果膠,甜感與花果香氣適中,酸度較為突出,整體風味比白蜜略顯渾厚,但仍保有良好的乾淨度。

 

紅蜜

保留約 50% 的果膠,常見評價是甜感明顯、果香迷人、酸質溫和,口感較飽滿。


黑蜜

保留約 75~100% 的果膠,因果膠含量高,乾燥與發酵時間相對較長,通常展現濃郁果香、深層甜感與柔和酸質。整體風味有時會被誤認為日曬豆,但乾淨度與發酵調性仍有所區別。

 


其他蜜處理型態

為了做出差異化,咖啡常藉由處理法凸顯風味特色,吸引特定族群。因此,近年有越來越多的新型處理法或變化形式如雨後春筍般出現,其中也包含以下 4 種蜜處理的變化型態。


百香蜜處理 (Extended Fermentation Honey Process)

保留 80% 以上的果膠進行乾燥,透過延長發酵時間使咖啡豆擁有更豐富與多層次的風味。之所以稱為百香蜜處理,是因為長時間發酵會產生更加突出的甜感與熱帶水果風味,其中以百香果香氣最有特色。
需要注意的是,當咖啡豆殘留的果膠量越多,處理過程所面臨的風險也會跟著提高,若沒有好好控管很有可能使整批豆子的風味失控,因此所需成本較高。


葡萄乾蜜處理 (Raisin Honey Process)

「哥斯大黎加 卡內特 音樂家系列」為近年備受關注的咖啡豆,採用特殊的葡萄乾蜜處理法,使咖啡帶有酒香,並展現出梅子、蘋果、莓果與玫瑰等豐富風味。因隨著咖啡豆備受喜愛,葡萄乾蜜處理法也跟著受到矚目。
葡萄乾蜜處理的特色在於經歷兩階段乾燥與發酵。首先將整顆果實進行第一次的乾燥與發酵;當果實收乾至葡萄乾狀時,去除果皮與部分果肉,保留果膠進行第二次乾燥與發酵;完成之後再進行脫殼。

口感的醇厚度通常偏高,風味帶有較明顯的發酵風味,酸質圓潤,甜感與果香突出。


雙重厭氧蜜處理(Double Anaerobic Honey Process) 

雙重厭氧蜜處理是結合蜜處理與兩階段厭氧發酵的創新處理法。其第一階段是將整顆咖啡果實放入密封發酵容器中,於無氧或極低氧環境下進行首次發酵;完成後,去除果皮、果肉,保留特定量的果膠,再進行第二次厭氧發酵,最後進行日曬乾燥。 這種處理法可以強化咖啡豆的甜感、果香與口感厚度,並透過兩次發酵增加層次感,呈現較高複雜度與辨識度的風味。 
值得一提的是,部分處理廠會在發酵過程中加入天然香料或植物成分,如肉桂棒、薄荷葉、檸檬汁等,藉由共發酵導入特殊香氣。但這類共發酵方式屬於風味創意應用,並非雙重厭氧蜜處理的必要條件。

【延伸閱讀】:12種咖啡處理法介紹!水洗、日曬、蜜處理、厭氧

 

蜜處理優缺點

綜合以上介紹,蜜處理可歸類出以下優缺點:


蜜處理優點

1. 處理成本通常介於日曬與水洗之間,視規模與設備條件而定,有潛在的價格優勢。

2. 風味的涵蓋範圍廣,可依照自己的喜好挑選。

3. 作為相對新穎的處理法,蜜處理仍有創新與變化的空間,特別是在風味調控與處理技術上持續演進。


蜜處理缺點

1. 處理難度高,控制不好會影響風味表現。

2. 因仰賴氣候條件,若遇到潮濕多雨的天氣會增加失敗的風險。

3. 需花費人力翻動,勞動成本高。

4. 不同地區的蜜處理手法略有差異,整體風味的一致性較低。

 


蜜處理咖啡適合對象建議

蜜處理的風味多樣,無絕對的好壞之分,建議依照自己的喜好挑選即可。若你的口味與飲用習慣符合以下情形,不妨嘗試看看:

* 喜歡果香和甜感

* 喜歡發酵香氣

* 喜歡探索不同風格

 


蜜處理、水洗、日曬有什麼不同?3 種處理法比較

與蜜處理相比,水洗法與日曬法較普及,它們各自有何特色呢?彼此之間有何差異?以下先帶你了解水洗法與日曬法,再透過表格帶你快速了解蜜處理、水洗、日曬的分別。

 

日曬法

 

日曬法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咖啡處理法,程序是將咖啡果實曝曬在陽光下,經過自然的發酵與乾燥,直到水分降到 10~12% 後,再進入機器脫殼獲得生豆。由於處理過程僅需日照,不需大量設備,因此具有成本低、技術門檻不高的優勢。不過,日曬法高度仰賴氣候條件,若缺乏穩定且充足的陽光,將無法順利進行。

需要注意的是,日曬法容易在過程中混入雜質,如:落葉、土壤、石頭、動物糞便等,使得每一批次的咖啡豆風味有可能不盡相同。
完成的日曬豆擁有濃郁的果香與高甜感,酸度適中,口感的層次豐富、飽滿醇厚。

 

 

水洗法


  

水洗法的做法是先把果皮、果肉,接著將帶有果膠的咖啡豆泡在水中進行發酵,完成後以清水洗乾淨並乾燥脫殼。整個過程需耗費大量的水資源,以及仰賴專業器具幫助,總成本較高,通常由處理廠進行。

水洗法的口感純淨,擁有清爽活潑的酸質,甜度與果香較柔和,優勢是較能夠直接反應種植環境與手法的特色,展現咖啡豆的原始滋味。因處理過程可控性高,在國際評比中常被視為品質穩定的代表。

【延伸閱讀】:咖啡豆等級超完整指南:8個國家分級標準

 

 

蜜處理

日曬法

水洗法

主要依賴的資源

陽光

陽光

處理過程

去果肉保留不同程度的果膠 → 曝曬乾燥

整顆果實直接曝曬

去果皮、果肉 → 水槽發酵分解果膠 → 清洗 → 乾燥

風味特色

根據果膠保留量而定,清爽至醇厚都有。

甜感高、果香濃、酸質柔和,有發酵調性。

酸質明亮、口感乾淨清爽,甜感與果香較柔和。

穩定度

適中

相對較低

相對較高

優點

味道多元、風味平衡、適合實驗創新

成本低、甜感明顯、大眾接受度高

可控性高、風味穩定、標準化生產

缺點

果膠多時易發霉、管理成本高

易混入雜質、需大量翻動與人工

成本高、需大量水資源與處理設施


 【延伸閱讀】:日曬、水洗咖啡處理法差別?了解風味特色、適合對象


蜜處理咖啡豆的常見問題


蜜處理咖啡豆該如何保存?

蜜處理咖啡豆與其他豆子的保存方式無異,同樣要避免水分、高溫、空氣與光線。建議使用不透光的密閉真空容器,或是具有單向排氣閥的袋子;還要避免大量囤貨,以免喝不完而超過最佳賞味期。雖然超過賞味期(尚在保質期內)的咖啡豆仍可飲用,但可能無法充分展現原本的風味層次。


【延伸閱讀】:未拆封咖啡豆過期怎麼辦?教你如何保存&再利用

 

蜜處理的風味穩定度如何?

雖然蜜處理仍屬於相對新穎的處理方式,但目前已逐漸建立出一套穩定且廣受認可的操作流程。尤其在哥斯大黎加、薩爾瓦多等中美洲產區,因具備成熟的處理技術與豐富實務經驗,已能穩定產出品質一致的蜜處理咖啡。
不過,由於不同產區或莊園的設備、氣候條件、果膠保留度等有所差異,即使遵循相似的處理邏輯,最終風味仍可能呈現不同風貌。

 

 

選對手搖磨豆機,讓蜜處理咖啡的風味完整呈現!


若想完整呈現蜜處理咖啡豆的風味,研磨的穩定性是關鍵。研磨時若發生顆粒不均的問題,很容易讓風味失真,還會有雜味或萃取不均。此時,使用一台穩定性高的手搖磨豆機就非常重要。

1Zpresso 透過結構設計強化研磨的穩定度,減少研磨時的晃動所造成的風味誤差,讓每次沖煮都能穩定還原。不僅如此,輕巧的大小與重量,無論是出差還是旅遊,皆方便攜帶、不佔空間;且全機皆可用手拆解與組裝,讓清潔不再是難事。


若你追求輕盈又省力的手搖磨豆機,適合 Q 系列;在意細緻的風味控制、想要有效率研磨,並同時符合手沖與義式需求,推薦用 K-Ultra;以手沖為主,追求集中乾淨的風味,可選擇 ZP6-S特仕版
選擇 1Zpresso 手搖磨豆機,透過穩定、細緻的研磨,讓蜜處理咖啡每一次沖煮都能完整呈現咖啡豆原本的豐富樣貌。

【延伸閱讀】:影響手沖咖啡風味的必備器具:7種手沖咖啡器具解析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