肯亞咖啡特色介紹:產區、風味、等級制度一覽
肯亞咖啡以明亮活潑的酸質與濃郁的水果香氣聞名,細膩的風味使其在精品市場頗具聲量。究竟是什麼原因造就如此獨特的肯亞咖啡?
本文將分享肯亞咖啡的發展歷史、產區、風味、品種、處理法與等級制度,帶你深入肯亞的咖啡世界。
肯亞咖啡的發展歷史
肯亞接壤咖啡的發源地——衣索比亞,但直到 1893 年才由法國傳教士將阿拉比卡咖啡樹引入,最早在泰塔山(Taita Hills)的布拉(Bura)地區首次種植。
1900 年,咖啡種植區擴展至基布韋濟(Kibwezi),並於 1904 年在奈洛比(Nairobi)附近的吉庫尤(Kikuyu)進行栽種。
1930 年代,殖民政府允許在歐洲人定居區以外的地方進行有管制的種植,特別是基西(Kisii)和梅魯(Meru)地區。時至今日,咖啡已然是該國重要的外匯收入來源之一。
肯亞咖啡的生產系統分為莊園與小農,據當地的咖啡合作社——NEW KPCU PLC 指出,目前共有約 4000 個莊園和超過 80 萬名小農,粗估約有 500 萬人透過咖啡維持生計。
特別的是,由小農組成的合作社約占總種植面積的 75%,但產量不到全國總產量的一半;相較之下,莊園則以良好的栽種技術及需求導向的種植策略,在有限面積內維持高產量與穩定品質。
根據美國農業部(USDA)的數據顯示,肯亞在 2024/2025 季度的總產量為全球第 20 名,占全球總量的 0.4%。
《Coffee Annual》報告指出,其主要出口至歐盟(57.83%),其餘國家依序為美國(16.75%)、南韓(5.16%)、英國(3.43%)與中國(2.35%)。
肯亞咖啡的產區與風味介紹
肯亞咖啡產區主要分佈在西部、東非大裂谷、中部與肯亞山地區,共遍佈 32 個縣,平均海拔高度為 1400~2200 公尺,年均溫為 15~24℃ 之間,且擁有排水性良好的紅色火山土壤,是種植咖啡的黃金地帶。
此外,肯亞屬熱帶高原氣候,全年溫差小但雨季明顯,分別是 3~5 月及 10~12 月,對應兩次開花期,因此多數地區一年可採收兩次。
以下進一步介紹 5 個知名的產區:
基安布(Kiambu)
基安布位於首都奈洛比以北,是肯亞最大的咖啡產區,種植區的海拔高度為 1500~2100 公尺,此處白天溫暖、夜晚涼爽,年降雨量約為 1100 毫米,主要收穫時期在 9~12 月。
基安布咖啡豆多採用水洗處理法,帶有鮮明的熱帶水果調性,酸質明亮活潑,口感清爽又飽滿。
基里尼亞加(Kirinyaga)
基里尼亞加是肯亞第二大的咖啡產區,以出產優質的精品咖啡聞名。
其坐落在肯亞山東麓,地形樣貌多樣,涵蓋陡峭山地與平緩區域,海拔高度約 1300~1900 公尺,年降雨量介於 1100~1500 毫米,平均氣溫 20°C,主要收穫時期在 10~1 月。
基里尼亞加擁有多變的地形與微型氣候,加上氣候涼爽,咖啡豆有充裕的時間累積風味物質,使其出產的咖啡擁有複雜多變的風味樣貌,常帶有花香、蔓越莓與黑醋栗的風味調性,酸質活潑,口感醇厚。
涅里(Nyeri)
涅里位於肯亞山西南麓,擁有排水性良好的肥沃火山土壤,種植區海拔高度為 1600~2000 公尺,平均溫度 15~24℃,年降雨量 900~1200 毫米,主要收穫時期在 10~12 月。
涅里出產的咖啡豆以明亮的柑橘與黑醋栗調性為特色,帶有細緻酒香與純淨酸質,整體風味層次豐富且平衡。
穆蘭卡(Murang'a)
穆蘭卡種植咖啡的歷史可追溯回殖民時期,是具有歷史底藴的產區之一。
地處中部高地,擁有肥沃的火山土壤,海拔高度 1500~1900 公尺,平均溫度 16~24℃,年降雨量 900~1300 毫米,主要收穫時期在 10~12 月。
穆蘭卡咖啡以濃郁花香與漿果、柑橘及黑醋栗風味著稱,酸質平衡、酒體中等,水洗處理後風味乾淨明亮。
恩布(Embu)
恩布位在肯亞山東南側,種植區的海拔高度為 1500~2000 公尺,平均氣溫 15~25℃,年降雨量約 1000 毫米,主要收穫時期在 10~12 月。
恩布咖啡以明亮果酸與甜感聞名,常帶有莓果、柑橘、花香及蜂蜜、焦糖般的甜感,口感飽滿多汁,是深受精品市場關注的產區之一。

肯亞咖啡的 5 大常見品種
根據國際咖啡組織(ICO)指出,超過 99% 的肯亞咖啡是阿拉比卡品種,主要品系為 SL 28、SL 34、K7、Ruiru 11、Batian。
SL 28
SL 28 是經由 Scott Agricultural Laboratories(史考特農業實驗室,現為肯亞國家農業實驗室)選育而來,其基因源自波旁系統,並受鐵比卡影響。
SL 28 的植株高大、果實碩大、杯測品質良好且擁有良好的耐旱能力,適合種在高海拔地區;缺點是產量少、抗病害能力低。其風味特色是帶有獨特的果酸,甜感明顯,尾韻細膩悠長。
SL 34
SL 34 同樣是經由史考特農業實驗室選育而來,基因源自波旁系統。此品種適合生長在降雨充足的中、高海拔地區,雖然產量少、抗病害能力低,但杯測品質極佳。
其風味輪廓與 SL 28 相似,雖然有些人認為風味強度稍弱,但仍擁有細膩且複雜的甜味、香氣、酸度與尾韻。
K7
K7 是史考特農業實驗室在 1936 年發布的品種,適合種植在中低海拔,具有中等抗葉鏽病的能力。
其風味特色是有花香、柑橘、山楂、莓果等調性,甜感細膩,酸質明亮,口感飽滿。
Ruiru 11
肯亞在 1968 年面臨嚴重的咖啡漿果病,導致產量損失 50% 之多。為了避免再有類似的情況發生,相關人員投入培育能對抗咖啡漿果病的品種,促使 Ruiru 11 誕生。
Ruiru 11 的植株矮小緊湊,適合高密度種植,提升單位面積產量;且具備優異的抗病能力,適合所有咖啡種植區。由於 Ruiru 11 的基因相當複雜,造就其風味表現多變,常帶有柑橘、黑醋栗、香草等。
Batian
Batian 是培育來抵抗葉鏽病和漿果病的品種,由肯亞咖啡研究所(KALRO)於 2010 年正式發表。其特色是植株高大、產量高、抗病力佳及杯測品質優良。
其花果香氣明顯,常帶有柑橘與黑醋栗的果酸,甜味適中,豐富的風味層次相當受到咖啡愛好者青睞。
【延伸閱讀】:咖啡豆種類有哪些?一篇看懂品種、產地、處理法差異

肯亞咖啡的常見處理法有哪些?認識「肯亞式水洗法」
為了維持咖啡品質的一致性與穩定性,肯亞大多採用水洗處理法,以降低雜質對風味的干擾。相較之下,部分等級較低或內銷用豆則採日曬法,以降低處理成本。
此外,當地也發展出特有的「肯亞式水洗法」,是傳統水洗法的改良版本。以下分別介紹三種處理方式:
水洗法(Washed Process)
水洗法是將咖啡果實去除果皮、果肉,進行 12~72 小時的發酵,再以清水洗淨未被分解的果膠,最後乾燥與脫殼即完成。
水洗法的好處是能有效減少雜質與發酵不均的問題,使每批次品質更為穩定,因此是精品咖啡最常見的處理方式。水洗豆擁有明亮、多層次的果酸,口感清晰、乾淨。
【延伸閱讀】:日曬、水洗咖啡處理法差別?了解風味特色、適合對象
肯亞式水洗法(Kenyan Washed Process / Double Fermentation)
肯亞式水洗法又稱「雙重發酵法」,是當地廣泛使用的改良型處理法。與傳統水洗法不同,該處理法在發酵與清洗過程中進行兩次循環,藉此提升酸質明亮度、果香與乾淨尾韻,風味常帶有柑橘、黑醋栗、紅茶與花香調性。
其處理流程是去除果皮後進行第一次發酵,完成後以清水洗淨,再進行第二次短期發酵或浸泡,最後洗淨、乾燥與脫殼。
日曬法(Natural Process/Dry Process)
在肯亞,日曬法多應用於等級較低或內銷用豆,雖然在精品市場較少見,但在配方豆市場仍有穩定需求。
日曬法是將完整的咖啡果實直接放在陽光下曝曬,並定期翻動以確保均勻乾燥,待水分降至 10~12% 後,方可脫殼取豆。
日曬法因不經發酵槽與水洗程序,成本相對較低,但更仰賴氣候條件與翻曬管理技術。處理得當時,能賦予咖啡豆濃郁的甜香滋味,以及適中的酸質表現,口感醇厚度高。
最後透過表格,帶大家快速比對三種處理法的差異:
|
處理法 |
水洗 |
肯亞式水洗 |
日曬 |
|
流程 |
去除果皮、果肉 → 浸泡發酵 → 清水洗淨 → 乾燥與脫殼 |
去除果皮、果肉 → 第一次發酵 → 清水洗淨 → 第二次發酵或浸泡 → 再次洗淨 → 乾燥與脫殼 |
完整果實曝曬 → 定期翻動 → 乾燥完成 → 去殼取豆 |
|
風味 |
酸質明亮、多層次、口感清晰乾淨 |
酸質活潑明亮、甜感飽滿、果香突出、尾韻有茶感 |
甜香濃郁、酸質柔和、口感醇厚 |
|
優勢 |
品質穩定、瑕疵少 |
層次豐富、風味乾淨集中 |
成本較低、風味厚實 |
【延伸閱讀】:12種咖啡處理法介紹!水洗、日曬、蜜處理、厭氧

肯亞咖啡的分級制度
肯亞咖啡的等級制度主要依據咖啡豆的篩網尺寸進行區分,較大的豆子通常生長於氣候穩定、日夜溫差明顯的高海拔地區,能有更長的成熟時間以累積風味物質;
也常來自完全熟成的果實,因此風味通常更為飽滿。(註:尺寸與風味表現有關,但並非絕對因果。)
透過尺寸分級可確保咖啡豆的大小一致,有助於烘焙時受熱均勻,進而穩定整體風味表現。
根據肯亞咖啡交易所(NCE)的規範,肯亞咖啡等級分為以下 8 個:
|
等級 |
篩網尺寸 |
說明 |
|
AA |
18 |
常帶有高甜感、濃郁花香,以及百香果與紅酒調性,酸質明亮適中。 |
|
AB |
16~17 |
由 A、B 兩種篩網尺寸的豆子混合而成,佔肯亞咖啡總產量的 40%。 雖然等級不比 AA 級,但品質仍相當優異,常作為肯亞咖啡的代表。 (A 級豆大小約為 6.8mm,B 級豆大小約為 6.2mm) |
|
PB |
17 |
PB 即為圓豆(Peaberry),是咖啡果實內只有一顆完整的咖啡豆,而非兩瓣平豆,部分消費者認為其風味較濃郁。 |
|
E |
21 |
E 級可稱為象豆級(Elephant grade),尺寸最大的咖啡豆。 其成因是咖啡果實內的兩顆種子結合在一起,導致豆型異常大或不規則,而非自然單一顆粒發育。 由於形狀不規則,通常不列入精品出口等級。 |
|
C |
12~14 |
由 B 級豆中較薄的豆子組成,可能有輕微缺陷。 |
|
TT |
16~20 |
從 AA、AB 和 E 級咖啡豆中,透過氣流機器,篩選出密度輕的豆子。 |
|
T |
12 以下 |
由破碎或瑕疵的 C 級咖啡豆(碎裂豆)組成。 |
|
MH/ML |
X |
自然掉落或未被即時採摘的豆子,以日曬法處理,風味酸澀,常作內銷或速溶用途。 |
除了尺寸等級,肯亞咖啡豆也會以 TOP、PLUS 和 FAQ 來區分等級。
* TOP:代表該批次豆子在杯測中表現優異,風味明亮、果香濃郁,酸甜平衡佳,常用於精品市場。
* PLUS:通常代表風味穩定,達到一定品質門檻。
* FAQ:通常代表品質適中,達一般出口等級。風味較為平實,價格也相對親民。
需要注意的是,這三個標示都是貿易商「自行定義」,並非官方認證標準,因此不同廠商之間可能存在標準差異。
選購時,建議將 TOP、PLUS 和 FAQ 作為參考依據之一,並同時確認產地、豆種、處理法等資訊,以更全面的角度去評估,以免買到不符合預期的品項。
【延伸閱讀】:咖啡豆等級超完整指南:8個國家分級標準
用 1Zpresso 手搖磨豆機,品嚐肯亞咖啡的經典風味!
1Zpresso 對機身結構的堅持,源自於對風味的嚴格把關。獨特的雙軸承與固定中軸設計,帶來絕佳的研磨穩定性,有效降低晃動,確保了每一粒咖啡粉的均勻度,讓肯亞咖啡豆的細膩風味得以完整釋放。
我們知道「純淨」是凸現風味特色的基礎。因此,全系列機身皆無需工具即可輕鬆拆解,讓深度清潔變得簡單,杜絕殘粉干擾,確保您每一次的沖煮都是嶄新的風味體驗。
無論你的咖啡偏好為何,1Zpresso 皆有完美對應:
* K-Ultra 專業級:搭載七芯大刀盤,兼顧手沖的層次與義式的濃醇。
* ZP6-S 特仕版:為手沖愛好者打造,細粉極致稀少,口感乾淨通透。
* XUltra 通用型:精密的 0.0125mm 刻度調節,超過 160 段可選擇,支援所有沖泡器材。
【延伸閱讀】:2025手沖咖啡器具有哪些?新手必看7種入門工具推薦
